魏作為國號,在歷史上的活躍度非常高,尤其是隋唐之前,幾乎打掉一個魏,又冒出來一個魏。大家熟悉最早的魏,就是戰國七雄之一的魏國,更早的一個魏,可以追溯到周成王所封。
這個魏太過遙遠,姬姓,在今山西省西南部的運城市芮城縣,位於黃河北岸。“魏”和“巍”相近,是大名,也就是美名,誰不願意起個好名字呢?西周的魏存在了數百年,直到公元前661年,春秋初期才被同姓姬的晉獻公滅掉。
一個姬魏是滅亡了,又一個姬魏重生。周文王除了周武王和周公旦這兩個厲害兒子之外,還有個兒子叫姬高。周武王於公元前1046年滅商,隨後就把弟弟姬高封在了畢,稱畢公高。畢地在今陝西鹹陽,和魏沒什麼關系。但幾百年後,畢公高的後人畢萬在晉國做官。晉獻公滅姬魏之後,就把畢萬封在魏地。
咱們經常說的戰國七雄之一魏國,就是畢萬及後代創造的。 畢萬的兒子魏犨跟著公子重耳浪跡天涯,回國後封為大夫,世代顯貴。公元前453年,魏、韓、趙三家滅掉晉國六卿中實力最強的智氏,最終三家分晉,魏國正式得到周天子的冊封而登上歷史舞台。
魏國夾在秦趙齊楚之間,但在戰國初期,魏國是第一個稱霸的,吳起率魏武卒都打到黃河西岸,牢牢壓制秦國。魏國處在四戰之地,需要分兵把守各地,再加上龐涓面對齊國的孫臏,桂陵之戰、馬陵之戰,接連慘敗,國勢逐漸衰落。公元前225年,已經遍體鱗傷的魏國,由秦王嬴政致命一擊,壽終正寢了。
漢承秦制,一路傳到了漢獻帝劉協,成為曹操手中的人質。建安十一年(206年),控制中原的曹操平定袁紹控制的北方。到了這一步,曹操之心,路人皆知,只是不確定國號。建安十八年(213年)五月,漢獻帝封曹操為魏公,以冀州(河北省大部)的魏郡、趙國、中山等十郡為魏國。
曹操以魏為國號,他滅袁紹之後,統治中心遷到了鄴,而鄴是戰國魏之地,又是漢朝魏郡治所。最重要的,還是那個盡人皆知的讖語,代漢者,當塗高也。
古往今來都知道“名不正則言不順,言不順則事不成”,誰都會為自己的統治尋找合法性,曹操也不例外。這句讖語最早出現於建立東漢的光武帝劉秀時期,曹操將要取代光武帝後人的東漢,就必須把這句讖語的解釋權為自己獨有。有人解釋這句讖語:“當塗高者,魏也。”這個魏是指古代宮殿上的那個樓觀,稱為“闕”。魏闕高大,所以“高”。曹操利用這句話,改成“代漢者當塗高也;當塗高也,魏也。”再加上魏的地理因素,曹操以魏為國名就水到渠成了。
圖-洛陽
265年,曹魏被司馬炎篡位,但不到一百年,北方又現出一個強大的魏,這就是冉魏。350年,冉閔正式稱帝,國號大魏。冉魏之後的魏,還不是北魏,而是翟魏成立於388年。五胡十六國之外的兩個“偽魏”,冉魏被前燕消滅,翟魏被後燕消滅。
北魏開國皇帝拓跋珪最開始的國號不是魏,而是代國。和後燕慕容垂複國前燕一樣,拓跋珪複的是代國 ,地盤主要是今內蒙古和山西交界一帶。代國於376年被前秦所滅,亡國君主拓跋什翼犍是拓跋珪的祖父。
代的國號用了十二年,直到398年改代為魏。關於改國號,鮮卑眾臣是反對的,他們在感情上更親近於代。但拓跋珪的志向是統一,而代國存在時只是偏居一隅 。如果繼續用代為國號,則對中原人沒吸引力,尤其是難以得到中原士大夫的支持。中原士大夫的代表,黃門侍郎崔玄伯反對用“代”,傾向於用魏為國號,還是幾百年不變的老話術。“魏,大名(美名)也”,魏是“神州上國(大國)”。
還有一層原因,崔玄伯沒有說,拓跋珪心裏有數。南方的東晉國號就來自於曹魏,如果自己用魏為國號,則可向世人證明晉朝不是正統,將來就有了消滅東晉的合法性。拓跋珪拍板,以魏為國號。北魏享國確實長久,直到公元534年才分裂成東魏、西魏,公元557年,西魏被北周取代。
圖-北魏都城平城(今大同)
又過了六十年,中原大地再次冒出來一個魏。他就是隋末第一反王、魏公李密。李密在當時是有可能統一天下的霸主,沒料到李密會翻船,李淵會笑到最後。
唐高祖武德元年(618年)九月,魏鄭大戰,風頭正盛的李密被王世充(後封鄭王)打得一敗塗地。李密隨後降唐,又企圖逃離唐朝,被殺。
在李密的魏之後,歷史舞台上就很少有“魏”的身影了。五代開頭的後梁和“魏”也能扯上關系。朱溫建立梁朝,國都定在汴梁(河南開封),也就是戰國魏的國都大梁,魏王有時稱為梁王。從這個角度看,五代梁唐晉漢周,也可以稱為魏唐晉漢周,朱溫是後梁(或稱後魏)開國皇帝。
林安媚
共 0 則評論,您可以發表一個妙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