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《三國演義》中,關於關羽的身份是這樣介紹的:
“吾姓關名羽,字長生,後改雲長,河東解良人也。因本處勢豪倚勢淩人,被吾殺了,逃難江湖,五六年矣。今聞此處招軍破賊,特來應募。”從這一句話可以看出,關羽是一個普通平民,有俠氣,看到本地的富強欺淩人,就將其殺了,逃難江湖。作為一個平民,他飽受那些豪強的欺辱,甚至還因此殺了人,而逃亡江湖。這個經歷,讓關羽對那些富強都有著天生的敵意,後來,在涿州遇到了劉備、張飛二人,被他們的報國之志所感動,就三人結成了異姓兄弟,在這個豪強的社會裏,抱團取暖。
《三國志·關羽傳》關羽字雲長,本字長生,河東解人也。亡命奔涿郡。先主於鄉裏合徒眾,而羽與張飛為之禦侮。先主為平原相,以羽、飛為別部司馬,分統部曲。關羽的性格,書中是這樣描述的:
好《左傳》,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,
《三國志·關羽傳》裴注引《江表傳》中,記載著:“羽好《左氏傳》,諷誦略皆上口。”另外在《三國志·呂蒙傳》中也有釋注:“斯人(指關羽)長而好學,讀《左傳》略皆上口,梗亮有雄氣。”左傳是由左丘明編成的《春秋》,說白了也就是歷史書,講的是春秋時的各種戰例,這放在現在,也就是一個歷史掃盲的書籍。關羽從這本書中汲取了豐富的營養,並將於運用於戰爭中。
在待人接物之上,關羽對待平民和士大夫是截然不同的態度。他對那些士卒,對普通的百姓很是親善,因為他就出身於這個階層。對那些士大夫卻是冷眼相望,這和他早年的經歷有關,畢竟他就是因為家鄉的豪強仗勢欺人,才被他殺了,逃亡江湖。
除此之外,也和他看的書有關系,左氏《春秋》裏有一篇叫《曹劌論戰》,裏面開始就有一句話:肉食者鄙。也就是說,那些士大夫階層表面上錦衣玉食,天天讀書,實際上卻是見識淺薄的。至少這些人的見地,和關羽相比,就大大不如。
並且當時的時代是士大夫當道,士大夫大多都是瞧不起武夫的。關羽又是那種性子高傲的人,他當然也瞧不起士大夫。還有就是一些士大夫只是嘩眾取寵,沒有實際才能。其實,關羽在大多數的情況下並不是瞧不起士大夫的,比如他還是很尊重諸葛亮,法正,孫乾等人。
總結:關羽輕士大夫而重底層人民。這個和他的出身有關,據史料記載,關羽出身貧寒,白身一個,早年因犯事打死當地惡霸而逃離家鄉到涿郡,以賣棗賣綠豆為生。所以他重視窮苦老百姓及底層士兵,常常噓寒問暖,關愛有加。相反他十分輕視士大夫輕視權貴,前期,他數次對諸葛亮表示輕視,掌管荊州時不好好和東吳處關系,對其來使辱罵驅趕,對大都督魯肅冷眼相待,輕視東吳水軍都督呂蒙、陸遜並撤了不少荊州守軍,甚至對東吳孫權提親說出了“我虎女豈能嫁犬子乎”這句話,並趕走了諸葛亮親兄諸葛瑾,還侮辱了劉備的小舅子糜芳等等,這一系列的事情導致關羽四處樹敵,
首陳壽的記載是驕於士大夫,驕就是傲慢,不禮貌。一個傲慢的人也可以和別人做朋友,無非就是對方能否接受他這種性格罷了。
其次,看看關羽的好惡表:
和關羽有矛盾的:糜芳(武將),士仁(武將)。
和關羽共事關系不錯的:馬良(讀書人),諸葛亮(讀書人)。
和關羽關系很好的:王甫(讀書人),趙累(武將)。還有其他陣營的張遼(武將)。
這更看不出來關羽不喜歡讀書人了,相反他的朋友圈有不少讀書人,反而有矛盾的是武將。當然你也可以說糜芳士仁可能也是讀書人做的將軍,但是和有明確記載做文書工作的王甫,有才華到全郡聞名的馬良比起來,肯定還是後者更讀書人。所以關羽的交際圈就和讀不讀書人沒太多關系。
方吟熙
共 0 則評論,您可以發表一個妙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