赤壁之戰是通常所謂以少勝多、以弱勝強的典型戰例之一。這次戰爭的規模到底有多大?雙方究竟動員了多少兵力?都是有爭論的,因而也是值得探討的問題。
關於孫、劉聯軍的兵力,《周瑜傳》載,曹操據荊州後,江東將士惶恐,內部有一番和戰之爭。周瑜主戰,對孫權說:“瑜請得精兵三萬人,進駐夏口,保為將軍破之。”在曹操大軍壓境之時,周瑜提出只要精兵三萬便可破曹,這一方面說明了他會用兵,另一方面也說明他知道孫權不可能動員更多的兵力。注引《江表傳》中孫權的回答是:“五萬兵難卒合,已選三萬人,船糧戰具俱辦。”這兩條記載說明,周瑜率往赤壁的兵力只有三萬人。《諸葛亮傳》中也說孫權“遣兵三萬人以助備”。《先主傳》注引《江表傳》也載,周瑜率軍上沂到樊口時,劉備往見,“問曰:‘今拒曹公,深為得計。戰卒有幾?’瑜曰:‘三萬人’。備曰:‘很少”。瑜曰:“此自足用,豫州但觀瑜破之”。”顯然,周瑜、程普率兵三萬確定無疑。
劉備有多大兵力呢?《先生傳》載,劉備退到當陽之時,因隨行百姓甚眾。行軍速度極緩,逐“別遣關羽乘船數百艘,使會江陵。”至於關羽所率究系多少人眾,沒有明載。劉備在長阪被曹操追及,“棄妻子,與諸葛亮、張飛、趙雲等數十騎走”,部伍盡行潰散。“先生斜趨漢津,適與羽船會,得濟沔,遇(劉)表長子江夏太守(劉)琦眾萬餘人,與俱到夏口。”劉備麾下除劉琦部眾萬餘人外,應該還有由關羽所率的本部,這在《諸葛亮傳》中有記載。諸葛亮在遊說孫權抗曹時說:“豫州軍雖敗於長阪,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,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。”由此可知,劉備所部有二萬人。孫、劉聯軍的總兵力是五萬人。
曹操究竟動員了多大的兵力,史料記載互相抵牾,確實頗難考查,因此爭論亦多。這個問題是應該也是可以得到解決的。
《吳主傳》注引《江表傳》載曹操遺孫權書曰:“近者奉辭伐罪,旄麾南指,劉琮束手。今治水軍八十萬眾,方與將軍會獵於吳。”古人行軍作戰,往往將所率部眾以整數言之,目的在於顯揚軍威,震懾敵軍。曹操所言“八十萬眾”,不會是確數,其中一定有誇飾的成分。但這誇張是以相當的實力作為基礎的,決不會離事實過遠。倘若曹操果真只率五千人由江陵東下,怎能號稱“八十萬”?況且,孫權、周瑜等人對曹操所能動員的兵力決不會茫無所知,曹操怎能任意誇張而不被窺破?《周瑜傳》注引《江表傳》中載有周瑜對曹軍兵力的估計:“今以實校之,彼所將中國人,不過十五六萬”,“所得表眾,亦極七八萬耳”。這番話是周瑜對孫權說的,目的是寬慰孫權,釋其疑慮之心,使其能傾全力支持抗曹,難免將曹軍的兵力有所隱瞞。然而就按周瑜所說計,曹操的總兵力已在二十五萬左右了。
考查曹操的兵力,必須聯系到劉表的兵力。據《劉表傳》載,劉表初定荊州諸郡之時,已經有“帶甲十餘萬”。到建安十三年時,劉表的軍隊已有較大的擴充,《周瑜傳》載,劉琮降曹之後,曹操得到“船步兵數十萬”。既言“數十萬”,則至少也當在二十萬左右。要擊敗這樣一支軍隊,曹操必須動員更為龐大的兵力,因為此次南征的目的,並不止於奪取荊州,他意欲揮得勝之師一舉平定江南。要平定江南,必須占據荊州,只有集中優勢的兵力才能穩操勝券。因此,曹操的兵力一定在二十萬人以上。倘若真如周瑜所說,曹軍只有“十五六萬”,是很難戰勝劉表軍隊的。即使戰勝,也很難把數量眾多的劉表水陸軍並入自己的編制。正因為曹操有數量大過於劉表的軍隊,又恰逢劉表卒的大好時機,所以才迅速地使“劉琮束手”;也正因為曹操軍力龐大,才能把荊州降兵裹脅在自己的大軍中而沒有嘩潰或倒戈之虞。
綜上所論,我們認為曹操的軍隊加上荊州的降兵,總數當在四十萬左右。以四十萬左右的軍隊而言“八十萬眾”庶幾可信。除新野、襄陽、當陽、江陵等地的守軍外,曹操所率東下的水陸軍當在三十萬左右,至少也應如周瑜所言,當在二十五萬左右。因此,赤壁之戰確實是一次大規模的戰爭,也確實是孫、劉聯軍以少勝多,以弱勝強的戰爭。
蕭裕明
共 0 則評論,您可以發表一個妙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