尉繚這個名字我們可以說非常熟悉了。據說有此姓名的人在歷史上有兩位。一人為魏惠王時期的隱士,另外一人是嬴政的國尉繚。下面我們說的是秦王嬴政時期的國尉繚。因為秦王任命其為國尉一職,其名為尉繚,尉為官職,繚為名。我們在《史記》上知道,尉繚是魏國大梁人,來到當時的秦國,對秦王分析道,別看現在秦國很強,在七個強國之間國力毫無疑問占據第一。但是如果六國突然聯合起來,出其不意來進攻秦國,那秦國就岌岌可危了,甚至可能被消滅。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,像晉國的智伯被韓趙魏聯合消滅;夫差被勾踐迷惑放松警惕而最終被滅,同樣燕國曾以樂毅為將軍聯合諸國,把齊湣王給滅了,齊國也差點被滅。所以我希望秦王以財物賄賂各國大臣,擾亂他們的謀略。這樣我們只需要三十萬金就能滅了六國。
只兩句話,就讓秦王佩服得五體投地。當讀了尉繚的計策之後,你又有什麼感受呢?如果站在秦王的角度,肯定是喜不自勝,不用大軍出動,只用三十萬金就能實現自己的霸業。可以說是極其劃算的買賣。站在中間者的角度,相當為六國所失望,已經風風火火存在幾百年的國家,沒想到區區三十萬金就能讓他們消失,幾百年的家業化為烏有,著實失望又可惜。考慮到黎民百姓,又希望盡早實現全國統一,那樣大家就不需要整天擔憂戰爭,擔憂自己的性命,從而過上安穩的生活。若站在六國百姓的角度上,國家腐朽到這般田地,自己的國家還有沒有希望。而成為秦王的百姓,我們的生活能過得怎麼樣。是否連現在的生活都不如。六國百姓有一種寧可自己罵國家千百遍,不讓外人罵一句的心理。
秦王這個人只要有人能提出對自己統一全國有利的意見,他會不惜一切善待此人。對進獻良策的尉繚,他就是這樣做的。《史記》記載秦王不僅聽從了尉繚的計策,見到尉繚還實行朋友間互等之禮,這在當時是讓別人無法接受的。一國之君王對待當時尉繚(布衣)以兄弟相稱,可謂是做的太出格了。不僅如此,甚至衣服和飲食都和尉繚一樣,這就做得更過分,做了到禮賢下士的極點。可以這樣說,秦王此時的行為和當年勾踐給吳王夫差嘗屎是一樣一樣的。至少那時越王(雖為俘虜但依然是貴族身份)和吳王兩人還是同一級別,這時的秦王與尉繚簡直不在一個階級上。
此時的尉繚一定想到了當年越王勾踐的嘴臉,而秦王就是勾踐的翻版。範蠡曾描述勾踐的相貌特征是“長頸鳥喙”,脖子細長……尉繚描述秦王的面貌:秦王為人,蜂准長目,摯鳥膺,豺聲。他認為這種人少恩而虎狼心,不得志的時候對人低三下四,而如果得志了,那都能吃人。尉繚還認為自己就是一個平民,秦王居然對自己這樣低三下四,將來如果得志於天下,那天下之人都將成為其俘虜。所以堅決不能與這樣的人打交道,此時的尉繚和當年的範蠡有同一個想法,那就是離開。但範蠡走了,而尉繚的一舉一動都在秦王的掌控之中。自己想走,秦王怎能放走這樣一位奇才,如果被別的國家重用,那自己統一天下的道路將不會那麼順利。
秦王此時有三個選擇,最好的就是能盡用尉繚之才,這樣秦國在統一的道路上會事半功倍,但這還需要尉繚配合。其次就是把尉繚困在秦國,即使尉繚不能為自己所用,也不會讓其成為自己的絆腳石,被別國所用。最後,就是斬殺尉繚,自己用不成,也不能讓別人用。但這樣將被天下所不齒,那麼有才之士也將不會來秦國,為自己獻計獻策。(秦國的幾次雄起、變革都是依靠外國之人,百裏奚、商鞅等人)
最終,秦王選擇哪條呢?秦王本想選擇最好的,但尉繚看透了秦王嘴臉,下定決心再不為秦王獻出一計一策。後面,秦王只能把尉繚困在秦國,而尉繚也不為秦國獻一計一策。從此,尉繚就像在秦國消失了一樣,再無音訊。這就像三國的徐庶,雖在曹營卻不為曹操獻出一計一策。
下面將講到,嬴政明明是秦始皇帝,為何司馬遷要稱其為秦始皇。這裏面又有哪些歷史知識。
秦裕勝
共 0 則評論,您可以發表一個妙評